韦公问六祖慧能说:“我听闻达摩祖师初到梁武城时,武帝问他:朕一生造寺度僧,布施设斋,有何功德?达摩祖师回答说:实无功德。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,愿听慧能禅师说法。”
六祖慧能回答说:“确实没有功德。不要怀疑达摩祖师之言。因为武帝心邪,不知什么是正法,造寺度僧,布施设斋,这些只是在求福,不可将‘福’当作为‘功德’。功德在法身中,不在修福中”
由此可见,功德是需要切实修行才有,乐善布施只不过是在求福。先有了修行的功德为本,再自然而然去布施,这是用。
而不是还没有修行的功德,就想通过布施来获取功德,这是不可能的,如果是这样,那些善于布施的人都能开悟成佛了。
六祖慧能曰:见性是功,平等是德。念念无滞,常见本性,真实妙用,名为功德。内心谦下是功,外行于礼是德。自性建立万法是功,心体离念是德。不离自性是功,应用无染是德。若觅功德法身,但依此作,是真功德。若修功德之人,心即不轻,常行普敬。心常轻人,吾我不断,即自无功。自性虚妄不实,即自无德,为吾我自大,常轻一切故。
见性是功,平等是德:是指开悟后的明心见性,见到了真实的本性,也就是开悟成佛了,这个是功,也就是说,切实的修行,致力于明心见性是功。等到见性后,自然能够有众生平等的心态,这是自然流露在外的德性。
念念无滞,常见本性,真实妙用,名为功德:每一个念头都来自己本性中的善,没有停滞,就能妙用无穷的应用,这才是功德。
内心谦下是功,外行于礼是德:明心见性后,内心自然能够谦下,所以是功。能够做到谦下,自然对待任何事物都能以礼相待,礼就是流露在外的德性。
自性建立万法是功,心体离念是德:开悟后,自然能明白万法,就像佛陀面对不同的人,传授不同的法,万法同宗,讲的还是见性,所以是功。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,离念是指没有邪念、恶念、私欲等。当应对任何事物都没有恶念时,就是德了。
不离自性是功,应用无染是德:能够时刻不离自己的本性是功,即是‘率性之谓道’,这是功。能够时刻依照本性行事,这就是让自性应用了出来,不让恶念、私欲沾染本性,这样去行事就是德行的外露。
若觅功德法身,但依此作,是真功德:若想得到功德法身,只要依照上面所讲的,才是真功德。
若修功德之人,心即不轻,常行普敬:如果是真正修功德的人,心不会轻视任何人事物,常常保持普敬的心。
心常轻人,吾我不断,即自无功:心总是轻视别人,我执不曾间断,这就是没有功。
自性虚妄不实,即自无德,为吾我自大,常轻一切故:自性总是虚假不真实,这是无德,以自己的私欲为中心,自大无比,所以常常轻视一切,才导致了无德。
念念无间是功,心行平直是德:念念无有间断,和上面的‘念念无滞,常见本性’是一个意思,也是‘善护念’的意思,护住每一个自性发出的善念,而不是私欲发出是恶念,这是功。然后对待万事万物都是正直诚实的心态,就是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