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跟儒家《大学》中将的‘诚其意’是一个意思。如果能护住自性发出的善念,自然就是‘诚其意’,如果没有依照自性发出是善念行事,而是依照私欲发出的恶念行事,就是对自己的‘意不诚’。
自修性是功,自修身是德:修性是功,‘性’即‘心’也,‘佛法’即‘心法’,所以修心正心是功,修身是德。
‘修身’是在‘已发’上,‘正心’是在‘未发’上。正心则是‘中’,身修则是‘和’。
‘未发’是指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”,意思是情绪没有发出来的时候叫‘中’,也就是‘正心’。
‘已发’是指“发而借中节,谓之和”,意思是情绪已经发出来了,但是能用‘未发’时的‘中’来节制,这就是‘和’,也就是‘修身’。
有了‘正心’的‘中’,就有了‘修身’的‘和’,所以才说“欲修其身,先正其心”。
身有了情绪偏颇,可以用‘正心’的‘中’来修正,所以才说“心正而后身修”。
由此可见,正心修性是功,为体。修身是德,为用,体用一源。有了‘功’的体,自然有‘德’的用。
儒家所说的“仁、义、礼、智”都是在不同情况下,内心自然生出而流露在外的德之用,其背后的本质都是一个心之体,这是功。
只是心在不同的境遇,给以不同的发挥。见父还他以孝,见领导还他以忠,见夫妻还他以别,见朋友还他以信等等。
但这些都不是刻意而为,讲求的还是‘无为’,是自然之道,内心是纯纯的自然流露,是‘率性之谓道’,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,这需要有‘功为体’。
如果德性流露不出来,就要思考被自己的什么私欲遮挡了,从而切实的克己复礼,克除私欲,让此心之天理自然流露。
所以六祖慧能最后说到:功德须自性内见,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。是以福德与功德别,武帝不识真理,非我达摩祖师有过。
喜欢大佬分神请大家收藏:大佬分神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