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佶听着,他的眉头也皱了起来,提拔赵挺之出任右相,目的自然是看中了他不阿附蔡京,并且起到可以制衡其的作用。但是眼下讨论的这个朱勔,却是一直以来深得其欢心的办事之臣,赵佶有心在这种不重要的小事上放其一马,蔡京的几个同党猜度得清楚,本不有了前面一番言语之后,正好他便可以顺水推舟就此赦免了他。可是,赵挺之“逢蔡就反”的犟脾气,可是一点边界与尺度都没有,实在是让他有些厌烦了。
“老臣以为,若依所作作为来看,苏州应奉局的朱勔此次应是功大于过。但是,若要从对地方政事的实际影响来论,却更是功不抵过。毕竟这次的失误还是让海盗进逼到了一路之首府城下。”蔡京此时开始了看似公正的发言,“所以,依老臣之见,当要对朱勔下诏训责,并要罚他半年的俸禄,以敬效尤!”
还是蔡京更懂官家的心意,赵佶原本就不想惩罚一直为他尽心尽力办事的朱勔,但是又不能明着不回应大臣的弹劾,听着此话,他的眉头略略有点舒展。
但是不上路的赵挺之又缠了上来:“陛下,关于苏州应奉局平日里的弹章,政事堂内也收到了不少,只因此衙门体系特殊,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纠察方式。眼下既然这主持两浙路局面的吕吉甫要弹劾这朱勔,不若也将这些事情交由他去查验复核,如果确因诬告,自然会让吕帅守知难而退;如果确有其事,自然也会数案并罚,算是给地方上一个恰当的交待。”
“赵相此举无异与与虎谋皮,恐将地方上官员失和,为乱大局。”张康年回道。
“只是让其复核查验,最终裁断还是会让其报至政事堂来决定,又有何乱之有?”赵挺之冷笑道。
“查验朱客省的过错,老臣以为派遣内官即可,两浙路眼下仍以稳定军政为主,不宜交至安抚司。”蔡京淡淡地说道。
“若在此前,派遣内官也无不可。只是眼下这朱应奉不是已经牵扯进了这次的两浙之乱局了么?”赵挺之丝毫不让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眼看为了这事又要吵起来,赵佶头痛不已。关键在今天,他已经顾不得过多考虑朱勔的事情,而是后面的诸多问题,所以他便作势板起面孔道:“蔡相提出的诏训与罚俸之事是对眼前,赵相提的复核查验之策是对从前,两者都有些道理,朕便都允了,就这样办吧!众卿再议议其它之事。”
同知枢密院事的刘逵一直很少会有存在感,此时也抓住机会出来为沿海水师的事情辩解了几句,大意便是这海盗行踪难定,此前便就是两浙路各地皆有海盗的迹象,也多次要求水师出兵,总不能现在应其要求出兵了又埋怨其中了调虎离山之计。
张康国则因为沿海水师一直不听其调度的原因,便开口讥讽,问起这次他们南下剿灭海盗,可是得了什么明确的功绩么?而明明海盗都打到杭州城下了,他们如此大的失误,还不是有罪吗?
赵佶听着下面几人再起了争辩,眉头却是越锁越紧。
这几个宰执,有的说着场面话,有的顾左右而言他,也有的就理死认理,可是他们中间,居然却没有人看得起来最重要的问题所在:
这吕惠卿早就做过了副宰相,眼下上任前还恢复了观文殿学士的贴职,又是重地帅守,这次一出山即闪亮开局,干净利落。同时还毫不留情地将一众同僚尽数弹劾贬低,也就是很难再找出旁人去分润他的功劳。所以,一旦他最终完全稳住了两浙路的形势,立此大功,除了让他吕惠卿重入两府、再任宰相之外,却还有什么可封赏的呢?否则有功不赏、所赏不适,怕是会冷了满朝文武的心啊!
眼下的赵佶十分依赖于蔡京的总体谋划,当然也不甘心被其全盘掌控,所以才有着拉扯着赵挺之上位与之相抗,底下再安排了一个吴居厚作个帮衬。总算是费尽心机,才好不容易摆弄出了一个相对平衡稳定的局面。要是让吕惠卿这样的三朝老臣进入宰辅之列,那岂不会要引起天下大乱般的变化?所以赵佶才如此急切地把正在吃晚饭的各位宰执们统统叫过来,为的就是希望他们给自己出个好主意。
其实,宰执们也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。但是,如果要他们现在就明着站出来,放着吕惠卿明明白白的功劳不论,就揪着他越权干涉其它司监、并肆意弹劾他人的事来建言治罪。其实谁也不愿干这个得罪人的差事。
不过,赵佶的本意也并非想对吕惠卿治罪,只是想着谁牵头批评一下对方,然后就可以为最终否定他进入政事堂的一个语气,也就够了。
只是,这么多的宰执,怎么就找不到一个真正能体贴上意的人呢?
赵佶阴沉着脸,眼神在面前臣僚的身上一个个划过,心情非常地不好。
而此时已经看完所有弹章的何执中则站出来说道:“以臣之陋见,两浙路此乱,虽然只是一路之地,但是却事关整个东南局势的稳定。况且如今东南海税收入日重,吕吉甫此番运筹帷幄,功劳非小。如今虽然可能会有些擅专越权、践踏同僚之嫌,但要是穷究治罪,一则也会闹个你是我非的局面,二则也不是优待功臣之法。算来算去,都不会让地方上的人心稳定。而人心一乱,日后海盗若是卷土重来,又将再能使用何人呢?”
何执中本是赵佶为端王时的侍讲,算得上是他登基之前的老师,这次也算是积累满了资历,从中书舍人、历迁兵部侍郎、工部、吏部尚书兼侍读,终于也能提拔到了尚书左丞之位,也算得上是能够认真揣摩其心意之人。
如果单纯要去抓吕惠卿的错,有轻有重,可以说他贪功好名,不过这却可以引为性格问题,而非理政能力。而且关键在于这次人家是真的有功劳,这与编造冒功是两回事。但是如果说他是恃功自傲、践踏同僚,那就是隐隐牵扯到了忠心的问题上,一旦这个罪名坐实,官家心里便会有疙瘩,别说晋身宰执,重为宰相了,最好也就是再加个赠官,体面地致仕好了。
“既然是兵马作战之事,又涉及到弹劾东南水师的说法,不妨由枢密院直接派人前去查验一下事实真伪,总归有个说法回来。”何执中继续说道,“以臣愚见。地方辄乱,主政大臣应急施政,就算是流程权限上有些个出格之处,都不宜深究。向来功疑惟重,罪疑惟轻。对于吕吉甫这次的行事不谨,其实陛下完全可以内降密旨,严加申饬。相信他必能体会到陛下的用心良苦!”
果然是做过帝师的人,何执中的这番话却是迅速让在场的众人都听出了真正的用意:
吕惠卿是做过副宰相的人,原本想着这次两浙路的事没那么容易平定,就算是最终好不容易收拾了,总是有点过错可以拿出来论说的。可是现在却没想到他就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干净利落地解决了,立刻便就把如何封赏的难题丢给了官家——真要论功行赏,没个宰执之位是说不过去的;但要是就不想他进来,就必须要在吕惠卿身上寻个十拿九稳的过失。只是这种事情要做在明面上的话,赵佶将不得不担上一个寡恩刻薄的罪名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何执中却提供了一个好思路:不去作明面上的过失追查,但就他眼下的这些行径,发一道密旨进行规劝斥责。难道他吕惠卿总不至于会公开上表反驳官家的话吗?这些话,无论对错,都是官家对臣子的爱护,他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,而这一认,也就说明他的两浙路的行为有失,这样也就顺理成章地抵消了相关的功绩,最多也就在两浙路帅守与知杭州这个位置上稳坐个一段时间,然后再致仕赠官算了。
终于有了这么一个明白的何执中,赵佶终于心情大悦地点点头道:“降旨申饬是有必要,但是语气还是得缓和些。不过功过总得两论。吕吉甫毕竟退敌有功,对外还是多少要给些封赏的,以朕之意,给他加赠文明殿学士,赏钱五百万,其子吕渊可荫补承奉郎。”
吕惠卿本来的观文殿学士就已经是正三品了,这次的文明殿学士同样是正三品,但其本就是为优待老臣而设,仅次于枢密副使。既是表现了官家对吕惠卿的厚待,同时也是十分清晰地表达了不希望他回到朝廷中枢的态度。至于赏赐,更是大宋官家的恶心之处,五百万钱听起来看巨款,实际上折合一下,也就五千贯而已,在物价飞涨的崇宁年间,实在是显出赵佶的抠门了。
一旁的蔡京,突然之间似乎一下子想到了什么,细琢磨了一会,又似乎未能抓住什么东西,再看看此时大多都松了一口气的君臣,他也摇摇头,感觉自己年纪大了后,确实有点多疑起来的,像吕惠卿这样的老臣,是翻不起身的。
结束之后,另一个还有疑惑的宰执就是吴居厚了,他回去后找了胡衍,提出了自己的疑惑:“这吕惠卿也是历经三朝的重臣,这次本是他回归中枢的最佳时机,他怎么就越老越糊涂,犯下这低级错误,却是被何左丞与官家抓住了这点,实在是可惜啊!”
胡衍听了却是心里暗惊,因为他清楚所谓靖难军的底细,也明白两浙路风波背后的主角是秦刚,只是听了吴居厚这一番话之后,他却有了一实在是震惊不已的结论:“或许,或许吕吉甫的本意就是不想回中枢呢?”
“怎么可能呢?他都想了十几年了!可惜啊!”
喜欢风流大宋请大家收藏:风流大宋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