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抓起电话,直通海外情报站,“告诉所有驻欧美情报人员,重点盯防直升机相关的材料研究,哪怕是一篇不起眼的学术论文。”
转机出现在米国的《航空周刊》上。驻华盛顿的情报人员在废纸堆里发现了一篇短文,作者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,他们用航空铝合金改进螺旋桨,通过加长桨叶、优化翼型,让升力提高了三成。情报人员连夜拍下论文,加密后发回国内。田雨看到照片时,正啃着冷馒头加班,当即拍板:“把这家公司买下来!不管花多少钱!”
这场跨国收购,用了整整八个月。当米国联邦调查局反应过来时,公司的图纸、样机和三名核心工程师,已经通过货轮抵达天津港。工程师约翰站在研究所的车间里,看着田雨递来的刘铮手稿,突然瞪大了眼睛:“你们的旋翼气动布局,比我们的设计先进五年!”
接下来的两年,是炼狱般的试验。
第一架原型机首飞,刚离地三米就剧烈摇晃,螺旋桨根部出现裂纹。田雨站在跑道边,看着迫降的铁鸟,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—— 那是用十五吨进口铝合金换来的失败。
刘铮赶来时,正撞见她把设计图摔在地上,吼道:“再试!就是拆了我办公室的暖气片当材料,也得把螺旋桨搞出来!”
他蹲在碎片旁,捡起一块螺旋桨残片:“不是材料不够硬,是应力分布不对。” 他用铅笔在残骸上画着受力线,“把桨叶前缘加厚零点五毫米,尾部做镂空处理,像燕子的翅膀那样。”
这次改动,让螺旋桨的重量减轻了十二公斤。当第二架原型机在初夏腾空而起,平稳悬停在三十米高空时,观测台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田雨看着旋翼搅起的气流吹弯了跑道边的野草,突然蹲在地上哭了 —— 三年来,她的办公桌上始终摆着刘铮画的草图,边角已经被手指磨得发白。
刘铮赶到研究所时,直升机正在进行载重测试。铁灰色的机身下挂着两门迫击炮,像一只展翅的钢铁巨鸟,在原野上低空掠过。田雨穿着沾着机油的工装,拉着他跑到观测点:“看!最大时速一百二十公里,能载八名全副武装的士兵,悬停时可以精准投弹!”
“田司令,好样的,终于让你熬出来了!” 刘铮的手掌按在冰凉的观测镜上,镜片里的直升机正掠过太行山脉的峡谷,那正是上周演习中步兵难以逾越的天险。他想起前世在朝鲜战场的雪地里,眼睁睁看着战友被直升机火力压制的绝望 —— 如果当时有这东西,穿插部队能提前四小时到达预定阵地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