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秋的金陵黄叶满地,司令部内,槐树的影子在窗台上缓缓移动。刘铮正对着铺开的陆军演习地图皱眉,红蓝铅笔在山地进攻路线上反复涂改 —— 上周的推演显示,传统步兵在太行山脉的穿插速度,比预期慢了整整六个小时。
通讯参谋的脚步声打破了寂静,递来的电报信封上印着 “航空器研究所绝密” 的火漆印。
“田司令的电报!” 参谋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。刘铮撕开信封的瞬间,手指被粗糙的纸边划破,渗出血珠也浑然不觉。电报上只有一行字:“铁鸟展翅,速来验收。”
“成了!” 他猛地拍在桌上,搪瓷缸里的茶水溅出半杯。窗外的哨兵吓了一跳,只见司令抓起军帽就往外跑,军靴在走廊的水磨石地面上踩出急促的响,像当年在战场上听到冲锋号的模样。
直升机的研制,是刘铮压在心头五年的石头。
那是他刚从另一个时空穿越而来,心里还留着叛军直升机扫射的眼影。田雨当时刚接管航空器研究所,看着刘铮在油灯下画的古怪图纸,忍不住笑出声:“这玩意儿顶个大螺旋桨,能比战马跑得快?”
“比战马快十倍,还能爬山。” 刘铮的铅笔在图纸上划出旋翼的气动弧线,心想“前世在朝鲜战场,米军的直升机把我们的穿插部队堵在峡谷里打,咱们的战士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。” 他指着图纸上的涡轴发动机,“这东西是核心,转速要达到每分钟三千转,温度得扛住六百摄氏度。”
田雨收起玩笑的神色,指尖抚过图纸上密密麻麻的公式:“材料是个大问题。” 她知道,当时华夏的工业水平,连制造合格的汽车发动机都费劲,更别说这种 “空中铁鸟” 的心脏了。
这场跨越五年的攻坚,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。
涡轴发动机的研制还算顺利,德国专家鲁道夫带领团队,用三年时间啃下了高温合金的硬骨头。当第一台样机在试车台上发出轰鸣时,田雨在日记里写道:“这声音,比任何胜利的号角都动听。” 但紧接着,螺旋桨材料就卡了壳 —— 刘铮提出的碳纤维复合材料,超出了当时化工工业的极限,研究员们拿着他画的分子结构图,在实验室熬了无数个通宵,最后只造出一堆一碰就碎的废品。
“实在不行,先用钢材试试?” 副所长揉着通红的眼睛,指着熊国送来的直升机模型 —— 那是米里设计局的早期探索机型,用的是加厚钢板螺旋桨,飞起来像个摇摇晃晃的铁疙瘩。
田雨把模型扔在桌上,声音里带着火药味:“钢材太重,油耗是设计值的两倍,飞不出二十公里就得坠机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