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对佛家心性智慧训练方法的借鉴与化用
儒释道三家心性智慧训练,儒家以“仁”为核心,道家以“道”为核心,佛家则以“觉”为核心,而且此“觉”是有所特指的——对“空性”的“正觉”。正是由于“空性”的难解难入,特别是在细微之处不同的宗派有不同的认知,而且对于如何悟入空性,经中开示的方法亦无法尽数。因此,佛家心性智慧训练方法异常丰富,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。这里仅就笔者略有了解的几种方法为例进行解析。
A、寂灭之乐
佛家修行最基础的目标是离苦得乐,最终目标是自觉觉他,觉行圆满,究竟成佛。
在《大涅盘经》中,佛陀开示说:世间空苦,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,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。
注意佛陀所使用的视角,他不管红尘世间具体的生活是快乐还是痛苦,而是从更高的角度看透了世间一切事物的本质——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。世间一切皆是变化的,生生灭灭,犹如水泡,看似真实,其实如梦如幻,了不可得。由此而得出一个结论——世间空苦。这个世间的一切本质上是空的,但人们却总是希望在世间拥有这,拥有那,可是所有的希望注定会落空,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不变的拥有。这就是空苦——一切本质皆空,无论如何追求也追求不到,就算看起来追到了,也是空欢喜一场,因为必定还会失去。
因此,所有世间的追求,快乐也会变成痛苦。所以不管是快乐,还是痛苦,本质上都是痛苦。要彻底从这种痛苦中解脱,就需要看破放下对世间一切的执着。任一切来者自来,去者自去,不牵挂,不挂碍,不执着。如此就可以超越世间生灭法带来的痛苦,获得解脱——寂灭为乐。
寂灭为乐,这是一种清净的快乐,是一种云淡风轻的舒畅、自由、洒脱。
在更深的层面,需要超越的生灭不仅仅是外在事物,更是生命内在生灭不止的心。念头的生灭变化远比外在事物的变化更为迅速多变。生命总是在各种各样生灭相续的念头中打转,颠来倒去。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。心念也同样是生灭法。如果能超越念头的生灭,达到“寂灭”的状态,心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——再也不被各种妄念捆绑、作茧自缚了。
对于“寂灭”,很多人对这个词容易产生一种误解,把它当成类似于“死亡”的一种涵义。其实,“寂灭”本质上是烦恼的息灭、痛苦的息灭、妄想的息灭、分别心的息灭、执着的息灭,而非智慧的息灭,更不是生命的息灭。
但由于身体的存在会影响“寂灭”圆满地达成,因此,在小乘佛教中,又把身体消散之后生命不再被身体影响而达到圆满“寂灭”的状态称为“无余涅盘”,而身体存在的时候所达到的“寂灭”状态称为“有余涅盘”。这也是为什么将出家人从这个世界上离开称为“圆寂”的原因。以至于在世俗话语中,根本不管出家人的具体修行境界如何,有没有达到“寂灭”的境界,而将出家人的离世都用“圆寂”来指代。这其实只是世俗化的说法,不具备实质上的修行境界方面的意义。
先被迫不说身体消散之后的“圆寂”——圆满的寂灭,在有身体存在的时候,“寂灭”是如何达成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