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、致良知
前面已经解析过了正心、诚意、格物,现在再说一说致知——致良知。
在阳明先生提出【致良知】之前,【致知】一般被解析为【致真知】。
致真知,即是追求真理、探索真理、发现真理、应用真理。
这种【真理】本来是指生命的真理、修行的真理、道德之真理。但在文化传播发展的过程中,【知】渐渐地从生命真理变成了【物之理】,乃至渐渐地远离了修行,而变成了【知识】。
为了使【致知】回归于生命修行之根本,阳明先生在悟道之后提出了【致良知】的创见。
【良知】这一概念,是与【心】紧密关联的,是生命修行的根本,而不会被误解为某种知识。
【良知】包含了【真知】,同时又突出了生命修行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。所以,即使到今天,【致良知】依然有着非常突出的价值和意义。
但【良知】这一概念的易懂易用,也容易与世俗生活所说的【良心】、【良知】混同起来。它们之间的确有相通之处,但作为内圣外王之道的【致良知】,远非寻常所说【良心】【良知】所能涵括。
儒家修行之【致良知】,首先是【致真知】,此【真知】,即【仁】,即【天理】,即【道】。如果这一核心内涵被忽视甚至空心化,那么【致良知】就成了一般的社会伦理道德概念,等同于【良心】。而【良心】是一种泛化的道德概念,并且有着鲜明的相对性。以不同的角度和参照系,同一种行为则可能评判结果差异甚大。
所以,明确【良知】的本体为【仁】之【真知】非常重要。
在此基础上,【致良知】就成了以【仁】为本体的实修方法。就是说,当一个人明白了【仁】的真知之后,要时时刻刻观照自己心,观照自己的言行,是否符合【仁】的要求——对于是否符合【仁】的要求,明明白白地知道,清清楚楚地知道,而且没有任何困难地自然知道,这才是【良知】在儒家修行中的本义。而【致良知】,则是将此【良知】通过【致】的【功夫】从道理上的知道,变成事实上的做到,知行合一,方是【真知】——【真正的良知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