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、对心的再认识
关于生命的觉醒,在传统心性智慧训练中,皆以心为核心,而视角学却以“视角”(超级视角)为核心。那么生命、觉醒、心、心性、智慧和视角、超级视角之间,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?
其实,就本体上而言,它们的本体并没有什么不同,只是对于此本体以及基于此本体而生起的作用和现象,依不同的视角而给予不同的命名而已。
“生命”,是基于“现象”角度的一种命名。
“觉醒”,是基于“生命”“本体智慧状态”(显发态)的一种命名。
“心”,是基于“生命”之“主体性”以及“主体性现象”的一种命名。
“心性”,是基于“生命”之“本体性”、“主体性”以及“本体智慧”层面的一种命名。
“智慧”,是基于“生命”之“本体性”、“主体性”之真相于生命内在觉知程度的一种命名——此处仅限于指生命觉醒的智慧。
“视角”,是基于“生命”本体本自具足的“感知、认知、觉知”特性的一种“学术化”命名。
“超级视角”,是基于“生命”本体智慧之究竟超越层面的“感知、认知、觉知”特性的一种“学术化”命名。
在视角学中,为什么强调视角而不强调“心”呢?或者说,视角学为什么要将传统的“心学”转化、转变为“视角学”呢?在进行了这种转变之后,“心”在视角学中又将处于何种位置呢?
其实,对于视角学本身而言,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。因为不管是传统的心学,还是新生的视角学,在生命实现了本体智慧层面的觉醒之后,就会发现,一切本自圆满,没有任何问题。所有的问题都源自于一种“分别心”——是分别心造成了所有的“差异化”和“问题”,但同时,也正是基于对“分别视角”(以无分别智为基础的分别智)的妙用,使得对治不同的分别心时都能够找到对应的妙法。
视角学诞生的基本时代背景,乃是基于当今时代的人们对“宗教”这一文化概念的“分别执着”已经到了非常深的程度,以至于当一种非常优秀的心性智慧文化,不得不借用传统宗教文化概念时,就会无形中、在潜意识中被无量无边的大众所抵制、不接受、反对,甚至激烈反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