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五)心
在生命宇宙观,【心】属于构成生命宇宙的五种基本范畴之一。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心和心性一直都是儒释道文化共同的核心。
在视角学中,【心】不再作为核心范畴,而是将视角作为核心范畴,并将使【心】同样视为一种视角。这种变化其背后的逻辑究竟是怎样的?是否合理?下面即对此进行说明。
将【视角】作为核心范畴,并将【心】视为一种【视角】,即【心视角】,是基于以下几点原因:
1、在视角学以及视角学的生命宇宙观中,【视角】之所以能够成为比【心】更重要的核心范畴,是基于【视角】的以下特性:
1)视角是生命的核心本体。
视角是生命永远无法脱离的存在,生命无法离开心而存在,同样也无法离开视角而存在。视角的具体作用可以隐匿而不显,比如感知、认知、觉知,但视角之本体却并未消失,不会变成彻底的虚无,只要有触发视角作用的机缘,视角的感知、认知、觉知作用即立刻随缘显发。这是生命之根本,如果没有视角之本体,也就不可能发生感知、认知、觉知的作用,也就无所谓生命和生命的存在。
2)视角是心的核心内涵。
生命之所以离不开心,也离不开视角,乃是因为视角与心并非是不同的本体,而是本自一体。甚至可以说,心与视角是同生命本体的两个不同的名字。心,强调的是主体性,视角,强调的则是这个主体性之中的最核心的“智慧之眼”。只是,此“智慧之眼”被映现在自己视角下的各种现象迷惑而看不到自己的超越性时,生命即会在一种妄心造作的梦境中沉沦、流转,只有当此“智慧之眼”恢复了本有的清明,不再被“视界”迷惑时,心才会从幻境中解脱出来,生命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。
3)视角是达成生命究竟超越的核心路径。
视角学,其研究核心即是生命觉醒的智慧,所谓生命觉醒,就是生命主体性之中最核心的智慧之眼的自觉、自明。尚未觉醒的生命,此“智慧之眼”虽然本自具足,但一直在沉睡,或者说进入了一种类似于梦境的幻境之中。这时的视角就是普通的视角。视角学,即是以普通的视角为切入点,通过对视角的观照,不断扫除蒙蔽智慧的迷惑之尘。以视角观照视角,是一种强有力地扫除迷惑唤醒智慧的方法。当通过对自己视角的观照不断地超越和提升自己的视角,智慧的光明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开启。这既是向生命本体智慧回归的过程,也是不断超越自我扫除迷惑达到觉醒的过程。当扫除了所有的迷惑,本心的光明赤裸呈现,生命本有的智慧之眼也恢复了它本有的清明。这时就会发现,本心和究竟超越的视角,同样是同一生命智慧本体的不同名字而已。而超越的视角——在视角学中称之为超级视角,同样也是一种视角,而且是最究竟的智慧视角。这样一条生命自我提升、自我升华、自我超越之路,正是以视角为核心,以不断地观照和超越自己的视角而实现的。
基于以上三点,在视角学中,【视角】比【心】更重要,更值得深入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