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”,人、土、财、用这四个方面非常像佛道修行中经常说的四种资粮——财、法、侣、地。财,指的是修行的基本物质条件,同时也是指修行者的根器和信心等;法,就相当于这里说的用,法有理法、教法、方便法等等。这个法还代表着智慧的妙用、方便。什么是方便?道,本不可言说,最究竟的真理是离于语言、离于概念、离于一切相的。为了使不明白真理的人能够有所了悟,就需要采取一些引导的方法,这些引导的方法仅仅是一种教化的工具,所以称为方便法。严格说来,所有一切以语言表达的法皆是方便法。侣,对应着这里的“人”——“有德此有人”。最重要的“人”、最重要的“侣”是善知识,即引导我们修行不断升华自己生命的老师,在佛教中也被称为善知识或上师。除了老师、上师、善知识,“侣”同时还指同修道友以及与你有缘的所有一切善缘之人,比如能够护持你,对你的修行有帮助的人都是“侣”。“有人此有土”,土,就对应着财法侣地的地。地,最直观的就是修行的道场。对于观心修行者而言,所处的任何地方都是道场,一切时、一切处、一切境皆是道场。地,还代表不同的次第以及不同的境界。比如说在佛教中就有一地菩萨、二地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等,代表着大乘菩萨修行的不同境界。地,还有一个含义就是功德。比如在佛教中有一个非常着名的地方叫极乐净土。极乐净土既是一个道场,也是一种境界,同时也是一种功德。此净土是由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功德所成就。当我们回归到自性本心之中,自性本心就是无生无灭的极乐净土。地,从功德再进一步引申到我们所处的世界和生活,那么它还可以指我们所要完成的事业,也就是自觉觉他无私利众的事业,对于大学之道来说就是亲民的修行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“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”,财、法、侣、地这四个方面都已经包括在内了,而有德才有后面的一切。就是说所有的财法侣地,或者说人土财用,均为自性本心性德光明所统摄,全部涵容在自性本心性德光明之中。所以接下来说“德者本也,财者末也”,自性本心的性德为本,财法侣地皆是末,所有的末皆从本而生,从自性本心的性德所化生。
“外本内末,争民施夺”,如果颠倒了本末,将外在的财法侣地当做了根本,却把自性本心的明德当成了细枝末节,那么就掉进了迷妄的陷阱,然后就会“争民施夺”。民,即妄想心、分别心、执着心、意识心,这些心皆是迷妄之心,丢失了本心就会陷入迷妄,就会胡作非为,就会随着各种欲望习气而放纵,生命就无法得到安宁。
“是故财聚则民散,财散则民聚”,将身心的注意力集中于外部世界的世俗事物上,放纵于物欲之中,我们生命中真正的“财”——精气神就会耗散。“财聚则民散”,其实聚的是假财,不管你聚集了多少外在物质的东西,它终究是无常的,终究会散灭,缘聚而来,必定缘散而去。在道家修行中特别注重精气神的修行,称为炼精化气,炼气化神,炼神还虚,炼虚合道等等。精气神也被称为道家修行的三宝,佛法僧是佛家的三宝,精气神是道家的三宝。这三宝与外在的事物有一种关系,就是你追求外在的事物,那么精气神三宝就会耗散。而精气神三宝才是真正的财,聚集了假财,真财就散掉了。“财散则民聚”,放下对外物的追逐,放下对物欲的追求,将心收回到自己的内在,精气神自然就会向内聚敛,这时我们的精气神就可以得到保养,得到凝聚,得到升华。精气神的修炼就是不断地深入内在,“致虚极,守静笃”,不断地返本归根,“复归于朴”。所以不管是儒家、佛家,还是道家,虽然其理论体系不同,彼此所说的语言概念不同,各种修行的方法也有很多不同,但是放下对外物的追逐,放下对欲望的追逐,将心收回自己的内在,去觉悟自己生命的真相,去修炼、升华自己的身心,在这一点上儒释道三家其实都是一样的。
“是故言悖而出者,亦悖而入”,悖,就是指背离了自性本心,背离了大道。当身口意的言行背离了自性本心的时候,那么就无法契入自性本心,就无法显明自性本心,就不可能与自性本心的智慧相应。
“货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”,如果背离了自性本心,背离了大道,去追求各种外在的物欲的东西,即使你能够得到一些所谓的成功,即使暂时得到了一些欲望的满足,但你终究会失去这所有的一切,这些东西注定是无常的,所以说它终究会因缘而来,因缘而去。你在这些无常的东西中去追求,最终必定是一无所得。而更为可惜的是,你的心灵本来是自由的、自在的、快乐的,但因为沉溺于物欲,被物欲所迷,本自自由的心就掉进了欲望的牢笼,我们的心灵就被欲望、迷惑、执着的枷锁牢牢的桎梏着,从此不得自由。不仅如此,当我们的生命发生关键性转变的时候——当我们这一生的生命结束,另一个新的生命阶段开始的时候,如果我们的心仍然被各种习气欲望牢牢地束缚,而看不透这一切皆为虚幻的话,那么在生死的关头我们的心就没有超越的力量,就没有出离的力量,就没有解脱的力量。没有这些力量的结果就是我们的生命再一次地成了欲望的奴隶,成了习气的囚徒,然后被这些欲望习气捆绑着被迫进行生命的轮回,在生生死死中流浪沉浮,得不到自由和解脱。这才是追求物欲不知觉醒的最大恶果。
当然,从另一个角度而言,所有的一切,包括所有的物欲,所有的物质世界,其本身并没有所谓的善和恶,也并不是它们真的具有囚禁心灵的能力,其实没有。所有的不自由,所有的束缚,所有的这些牢笼,都是由于我们的心沉溺于物欲而导致的,是由于我们的分别、执着、妄想、攀缘、贪爱、贪恋、沉迷,不知道出离而产生的。所以这不是外部世界的问题,而是我们的选择出了问题,而是我们的认知出了问题。因为不明白物欲的虚幻而去追求物欲,最终迷失在了这种由虚幻的物欲所编织成的牢笼里。不是别人困住了我们,是我们自己困住了自己。那么什么是修行之道呢?修行之道就是看透所有这一切物欲的虚幻,发现我们心灵的高贵,发现我们心灵中的光明,发现我们生命本性中本自具足的智慧!这种光明和智慧是超越一切的,它具足一切可能性,具足一切光明性德,具足自由飞翔的羽翼!它本自超越一切痛苦和烦恼,本自离于一切虚妄的幻相,它本自自由,本自解脱,本自超越生死,本自安乐永恒!
对于这样一个真相,虽然它一直就在那里,从来就没有改变过,但是我们还需要去认识它,更需要去体证它。对于《大学》的修行而言,“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”,通过修行使本心本具的智慧光明显发出来。当自性本心本有的光明智慧显发出来了之后,生命中所有的一切情境就成了修行的道场。这时所有的一切就像雪漠老师说的,“世界是调心的道具”,所有事情的发生,包括所有的物欲,所有的欲望,所有的人、事、物,就成了一个考验的对境,都成了炼心的道场。红尘世间不仅是调心的道具,不仅是炼心的道场,同时还是自觉觉他利众修行的道场。正是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升华了自己,也自然随缘地利益了与我们有缘的生命,然后帮助与我们有缘的生命一起觉醒,一起脱离由各种幻境所构成的虚幻的苦海。当我们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待《大学》的时候,其中的道理就非常地清楚、明白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“是故君子先慎乎德”,安住于真心,安住于自心光明的性德,所谓性德就是本有的,本有的智慧、本有的光明、本有的自由、本有的自在,体现在我们的生命中,即是德。“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”,有了自性本心的性德光明作为我们生命的主宰,那么剩下的一切就都成了修行的道场、调心的道具,对于这些道具即拿即用,即用即放,了无挂碍,落落清净。所以说“德者本也,财者末也。外本内末,争民施夺”,如果颠倒了根本,我们的生命就会陷入迷妄之中,而不是觉醒的生命。“是故财聚则民散,财散则民聚”,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真财,什么是假财,要放下那些假财——功名利禄、爱恨情仇,要守住真财——自性本心以及精气神,守本真心,然后不断的去升华它,去凝练它,让我们的生命不断地升华到更博大、慈悲、智慧、光明的境界。“是故言悖而出者,亦悖而入,货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”,既然已经明白了这样的道理,已经明白了自性本心才是我们生命中真正的主人,而其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幻境,那么这时的修行核心,就是在所有的生命时空中,唯一要做的就是始终安住于自性本心,在任何情境中守住本心的智慧和清明,不被外境所迷,不再执幻为实,不再去追逐欲望,始终合于本心,始终合于大道。当我们这样不断地训练自己,让自己安住在本心之中,然后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与我们有缘的生命走向觉醒,就是在践行大学之道,在践行明明德之道,在践行亲民之道,在践行自觉觉他之道。
喜欢明空心语请大家收藏:明空心语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