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不去,”苏过拒绝道:“这件事又不复杂,奏疏里将耗费的人力物力列进去就行了,官家肯定会考虑的。”
苏轼一想也是,官家没道理去相信吴安持那些黄河之外的原因,不过苏仙还是不满道:“章子厚交代的事你就去,怎么我这就不行了?”
上次章惇让苏过去问左、右仆射需不需要外放的事,苏过没问到不说,还被赵煦训了一顿,回来后与苏轼抱怨过。
苏过苦笑道:“就是因为上次的事啊,官家说当臣子的安心办差就是了,老去揣度上意做什么。”
想到儿子吃瘪的模样,苏轼笑道:“官家说得对,宰执的事你也去问,活该被骂。”
苏过:“……”
此事的后续,赵煦果然将黄河治理的事交给了苏轼和任伯雨。
在上次与契丹的交手中,双方各有胜负,这也给了赵煦信心,所以黄河天险的说法他并不在意。
至于因黄河改道而冲刷形成的大量良田,好是好,但若是再次回流,又是一片泽国,那根本就是个吃不到嘴的诱饵。
苏轼领命之后,又将再次北上。
苏过看着头发花白的老爹,劝道:“交给下面的人去就行了,爹爹也不用事必躬亲。”
“最后一件差事,怎么能不亲自去看看,”苏轼叹道:“最迟到明年,等黄河治理的事有了章程,我就准备上书请求致仕了。”
苏过闻言晃了晃神,没想到苏轼是这么计划的,他点点头,说道:“既然如此,我就不劝爹爹了,不过还是要注意安全,多带些人手。”
苏轼说出要致仕的话,也有些恍惚,他能感觉到朝廷已经不再需要他了,所以才做了这个决定。
赵煦虽然没有将保守的官员尽数贬谪,但朝中气象已然十分明显。
他是一个锐意进取的皇帝,可以容忍大臣的劝谏,但绝不允许大臣拖后腿。
在新法和对外政策上,赵煦的强势一览无遗,苏轼自觉已经跟不上了。
“知道了,”苏轼笑道:“早点致仕,趁着尚能走动,还能四处转转。”
苏过不禁有些难过,强笑道:“爹爹以后想去哪,我陪着您去。”
苏轼摇摇头,“你得好好为朝廷效力,我是老了,可你还年轻呢。”
说完也不等苏过再说什么,迤迤然去了。
苏过看着父亲的背影,一时也不知道该说什么。
他穿越至此,从大宋的视角来看,确实改变了不少东西。
但从苏轼的视角来看,他还是不如意的,虽然没有一路向南地被贬,还坐上过尚书右丞之职,但一直游离在权力中心之外,与他自己的政治理想相去甚远。
在朝廷里面,他始终是个边缘人。
虽然没有去儋州吹海风,但对他而言,仕途仍然是失败的。
喜欢赵宋之世:家父苏东坡请大家收藏:赵宋之世:家父苏东坡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