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彻是故意的。
这阴森森的,给各位官员点压力嘛。
其实,卫昭是建议刘彻弄个无记名投票的。
这也很简单嘛,给官员们发纸,写下几种处置方法,最后一个选项是其他(请补充说明处置方法)。
让他们选出自己的看法,不用写下自己的名字,然后统一收上来,看看大家的意见。
这操作的余地就很大……
大家只是现在胆子都小的很嘛,不敢再说诸侯王的坏话,这时候不妨给他们个台阶下嘛,用匿名表决的方式,大家就可以畅所欲言了嘛。
后世经常有这样的事情,要做选举,每个人都说选了自己,但是就是没有票……
皇帝也可以落个好名声嘛,因为这样看起来真心一点……
至于会不会有人趁机为刘安求情……开玩笑,就算有这样不长眼睛的人,这选票又不是公开的,皇帝就说有十万阴兵投了刘安死,谁敢跳出来查票?
可是刘彻不是这样的人,他实在懒得用心,便直接要求众人当面讨论结果。
众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不知道应该怎么办。
卫青和曹寿当然不能直接说自己的看法,那和刘彻直接自己说有什么区别,但这不代表他们没有小弟。
最近又翻身的公孙敖直接出列,爽快道:“臣以为应严惩淮南王,除国。其不是第一次有谋逆之心,先帝和陛下都很宽宏,其却屡教不改,还在朝中结交权贵,甚至还能把手伸入军中,让人触目惊心。”
这说的就是岸头侯张次公了。
文人最多就是话多点罢了,这结交武人才是要警醒的啊。
这公孙敖是军中出身,和大将军什么关系大家都知道嘛,这估计就是陛下的意思了。
也有些正直的大臣,诸如汲黯。这人极有风骨,深受文人爱戴,和这刘安也关系很好。当然,他自认为是对事不对人的,心里有些看不上陛下这装模做样,直接出列:“依国家法度,自然应该严惩淮南王。且臣以为陛下心中早有决断,何须征求我等的意见?”
刘彻……气得肝疼。
有的人啊,为什么要长一张嘴呢?
这明明也是支持朕的,为什么非要说这么直白呢?总不会以为整个朝廷就你一个人看穿了吧?
刘彻突然有些后悔,自己如果按照卫昭那种装模做样,恐怕不用受这份气了。
刘彻沉着脸没有说话,冷场了下,那大司农(原大农令,现改为大司农)郑当时也大着胆子出列了:“臣以为,确实应该除国。不过,更多的是为了淮南的百姓。淮南王善于为文,不善于为政,其治下税收十余年来人口并未增长,故而税收也不多,可见那百姓日子是不好过的。”
众人听这人一开始说的话觉得也就那样,平平无奇……后面说的话,居然无言以对……
说实话,这似乎确实是大司农应该说的,还有理有据,站在了道德的高地……
当然,什么善文不善政纯属扯淡,淮南王有不轨之心,藏匿点人口不是很正常?至于这税收,本来就是跟人口挂钩的。
刘彻心意一动,这大农令似乎是卫昭的小老弟啊,难道是卫昭安排的?
刘彻点点头,示意郑当时继续说。
郑当时想擦一擦头上的汗,但是还是忍住了,继续冷静道:“臣建议,既然朝廷要做预算,不妨清查全国人口、土地,便于更好了解国家潜力。地方豪强也多有藏匿人口之事,不妨一并查出,想来我大汉的税收还会增长。”
他其实不想说这话来着,但是卫昭明示他让他说,说是他身份合适,他就是管钱的嘛。
卫昭甚至还威胁他,皇帝要打仗的心思是很明显的,打仗是要花钱的,大司农这个岗位位高权重,肯定是要帮陛下揽财的,你要是搞不到钱,或想不到办法,皇帝肯定会换了你,这之前的窦婴灌夫案你就不吸取教训嘛?
你此刻不主动出击,等皇上想起来,你还是要出主意,或者滚蛋,滚蛋还要被陛下整治一番,又是何必?
当然,隐患也有一些,但是不足为虑嘛。
现在提出这个政策,那是皇帝背锅啊,对个人的影响小很多。不支持陛下的人估计很快就要被清理出朝堂了,交个投名状也不错……
更重要的是,又不用你亲自去查,肯定是地方查,地方查出来多少就是多少嘛,陛下不满意也是派使者去查,跟大司农郑大人有什么关系呢?
卫昭不停地给郑当时洗脑,郑当时本就不是个有主见的,又舍不得大司农这个官位,咬牙答应了……
郑当时观察着刘彻的表情,觉得自己这投机似乎是对了,皇上似乎很是意动啊……
果然,跟着皇后是有前途的,看看卫青,公孙贺,看看桑弘羊……自己已经抱上大腿了,就不能撒手了。
地方也是有一些大员的,心里自然是在大骂这小子不厚道,坑爹呢?
谁家没有隐匿户口啊……谁家如实纳税啊……
那是缺不缺钱的事吗?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那是给自己留有余地啊……
而且皇帝税收多了,逼的百姓过不下去了,不就自发投靠他们这些人了吗?
但是谁也不敢说什么,这现在毕竟也是在讨论谋反的案件,自己哪能刷存在感啊……反正涉及这么多人呢,自己没必要出头啊。
郑当时继续道:“臣知道各位大人日理万机,没有许多时间额外查地方土地。臣建议让大家自主申报,朝廷抽查,鼓励互相举报,如果有瞒报的,国家给予处罚。额,这个不是我想到的,是大农部丞桑弘羊的主意。”
刘彻想了想,觉得也挺好的,他本来就喜欢创造机会抢钱嘛,这跟他动不动除国是一个道理。先创造一个义务,如果不能完成就给予处罚……
刘彻点点头,许可了。
这些人都不知道,卫昭是想推青苗法了……
都觉得王安石跟桑弘羊像,卫昭也不了解这种说法是不是正确,但她倒着让桑弘羊学王安石也是没有问题的嘛。
据说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,这户口少了一半……
嗯,刘彻肯定没做好事啦,但是打仗死一半或是饿死一半也不可能的,那人去哪里了?
卫昭哪知道……她又没有数据分析,比如人口结构变化,看看少的是什么人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