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然,兵力太多也有问题,比如后勤米粮不足,士兵磨合不好……可这些跟我又有什么关系?我现在手上才几个兵?
如果匈奴不入套……那也没什么吧,我大汉找不到匈奴主力还是个什么稀奇事吗?
王恢越想越觉得可行,因为基本不可能输嘛。
次日大朝,王恢正式在朝会上提出了这个建议。
这个建议看起来很是万全,就是铺开的摊子有点大。朝中人都有点惊到了,他们不由得怀疑,这是不是陛下授意的。
这听起来就很有陛下的风格啊。
可惜陛下高坐,比较远,大家看不清陛下的表情。
皇帝从登基之日起,就不是个消停的主,此前有太皇太后压着,还能收敛点,现在太皇太后去了,所有人都等着小皇帝露出爪牙的那天,这不,就来了?
刘彻当然不能承认自己很心动,作为皇帝,不能对什么不一定能成功的政策太热衷,不然容易消耗威信。
于是,刘彻便让众人讨论这个政策。
大农令反对……嗯,这个很合理,毕竟大农令负责钱和粮嘛,他反对是正常的。
太仆反对……嗯,这个人管马匹车辆,反对也合理。
丞相反对……丞相韩安国有什么好反对了?众人竖起耳朵听了起来。
丞相韩安国反对这个建议:“高祖刘邦,英武圣明,尚且被匈奴围于平城达七日之久,何况兵马一动,天下骚动,胜负难料,不可轻率出兵。”
意思很明显嘛,皇上你英明神武的祖宗都打不过匈奴,你跟他比起来差远了,就别折腾了。
而且,这个设围的套路也没有很新鲜吧?不就是抄袭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的策略嘛。都是在雁门,通过小股人马诱敌,让匈奴深入歼灭。
李牧当年是成功了的啊,杀了十多万人,匈奴就是再粗鄙,也没道理这么明显的,同一个陷阱跳进去两次吧。
刘彻心里窝火的很。
又看不起朕?
当然,他也是很有自知之明的,论兵事,他确实无法和高祖相比。但是他也比较不能容忍自己做点什么,大臣都拿祖宗来劝谏的。
一个孝字压上来,反驳都不好反驳。
岂不是自己要束手束脚?随便做点什么都要被这些人说三道四,这日子还有法过吗?
王恢虽然不满韩安国带头反对自己,但听韩安国说这个话,倒是觉得自己的建议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了。
虽然说有点像粗糙的激将法,但是无所谓啊,好使就行。
王恢连忙出列进言:“战国初期,代国土地少,北方还有强胡的侵扰,南方有中原大国的威胁,代国君臣上下一体,同仇敌忾,奋勇抗击外侵;胡人虽强大,也不敢轻易侵扰代国。如今我大汉强盛,海内一统,陛下威名远扬,然而匈奴却侵扰不止,每次与汉和亲,不过短短数年便违背约定,正是因为没有坚决抗击的缘故!”
众人沉默,王恢的话无疑是对的,但能不能这么做就两说了。
朝中激烈争辩,一方说此计冒险,变数很大,容易激怒匈奴;一方说匈奴时常侵扰,我大汉不能委曲求全一辈子,总要开始反击的,不如从此开始。
朝中吵了几天,皇帝最终采纳王恢的建议,准备设计伏击匈奴。
皇帝最终决定下血本,派遣精兵30万伏击匈奴。
命护军将军韩安国、骁骑将军李广、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。
将屯将军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率3万多人出代郡,准备从侧翼袭击匈奴的辎重并断其退路,一举全歼匈奴主力。
派遣商人聂壹前往匈奴诱敌。
程不识继续前往雁门驻守,防止计谋失败,匈奴沿路烧杀抢掠,程不识就是大汉最后的兜底了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整个国家机器迅速运转了起来。
程不识、李广都要出击匈奴,宫廷被迫换了一些守卫,故而一些不重要的宫殿的管理权限下放了些,比如永巷等粗人居住之地,交给了韩嫣管理。
韩嫣其实挺想跟着大部队一起去伏击匈奴的,是个人都看得出来,大汉获胜概率挺大的。
整整30万精兵啊,还是伏击,还有这么多名将……多好的立功机会。
可惜,自己被束缚在后宫里啊。
跟金俗在一起久了,也有些腻歪了,只能说,这就是男人吧。韩嫣近来觉得有些无聊,刚好接了永巷的任务,虽然觉得无趣,但是想起永巷有一些漂亮宫女,又觉得有意思了起来。
这些永巷的宫女多是一些犯了错的女人,做着最辛苦的工作,还被人欺负,很是劳累,大概是整个后宫怨愤最多的地方。
韩嫣发现,犯错不犯错的,跟长相其实没什么关系。甚至不少女人就是因为长得漂亮,被一宫主位找由头扔到这里的。
韩嫣来管理永巷,堪比猴子进了蟠桃园啊。
很快,韩嫣就和几个小宫女勾搭上了。
受出兵政策影响的人还有很多。已经被人遗忘的魏其侯窦婴姑且不提,本该发家的武安侯终于坐不住了,还是跑到后宫里来找姐姐诉苦。
“阿姐,弟弟心里苦啊。”
太后叹了口气:“哀家又何尝不是呢。”
确实是这样,前面太皇太后打了个样,这后宫干政多风光啊,怎么到自己这里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呢?
就因为自己抛夫弃女吗?就因为自己在入宫前生过孩子吗?
太后心里也很不平衡啊。
但是她似乎很难找到机会干涉皇帝。
明面上,皇帝揭了她的老底;背地里,皇帝抓住了她弟弟的把柄。
这前朝她只能依靠弟弟,但弟弟又这么不小心被抓到这么大错处,皇帝不杀了他就已经是宽宏了,自己还能怎么办?
喜欢穿越西汉搞建设请大家收藏:穿越西汉搞建设本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