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冲,而用之或不盈。
渊兮,似万物之宗。
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
湛兮,似或存。
吾不知其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
01
道冲,而用之或不盈:争议最多的是‘冲’这个字的意思,有人说是‘虚’的意思,与“盈”相对,所以有‘冲虚’的说法。说是‘虚’可以,但是如果说与“盈”相对就错了。道是本源,是一,没有二,没有虚与盈、善与恶、是与非的对立分别。道只有在用的时候才会生出二、生出三、生出万物。
南怀瑾:《老子他说》中解释‘冲’的是意思是“中”,用中而不执其两端,无过与不及的意思。而‘道’的本体就是‘未发之中’,没有两端的分别,所以解释为‘中’是比较合理的。
且吕祖解道德经心法中说到:“冲而用之,到冲的地步,才叫做和。”意思是说到了用‘冲’的地步就是‘和’了。
我们都知道《中庸》里说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”。‘中’是“未发之中”,未发就是中,而一旦发出来之后,就要用未发的那个‘中’来节制它,所以‘发以中节’就是‘和’。
所以吕祖说到了用‘冲’的地步就是‘和’了,就说明‘冲’就是‘中’。也就是:到了用中的地步,就是和。因为“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”。
就像太极图,一阴一阳谓之道,太极定的状态是阴阳平衡,即是中,也是‘无极’,也有人说是混沌一气,阴阳未分,因为未发,所以不分阴阳。而太极动的时候,要么是阴盛阳衰,要么是阳盛阴衰。
在中医里面,就是要把阴阳调整到平衡,也就是调整到中的状态,有中这样一个标准,所以出来了阳盛阴衰、阴盛阳衰,就‘以中节之’,按照中的状态来调整,使得阴阳平衡。
所以第一句的意思就是:道的本体是中的状态,而用这个‘中’的时候是不会出现盈满的。
02
渊兮,似万物之宗:‘渊’是‘渊源’的意思,说的是‘道’。‘宗’是‘万变不离其宗’的‘宗旨’的意思,也就是一,也是在说‘道’,因为万物本就是道生万物。
所以这句的意思是:遵守中道而不盈满,就能知晓渊源之妙,就能明白万物的宗旨,知晓万物的本源。知宗,知万物者也,岂不渊乎!其实还是在说‘道’。
03
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:在《下篇:德经·五十六章》中也出现了同样的内容:“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,是谓玄同。故不可得而亲,不可得而疏,不可得而利,不可得而害,不可得而贵,不可得而贱。故为天下贵。 ”可以一起理解。
大致意思是:人要挫掉自己的锐气、锋芒和棱角,从外面纷纷扰扰的世间中解脱出来,融入光明的万象,混同于大地尘土,这就是玄妙的同化为一,这样才能‘得道’。
而亲疏、利害、贵贱都是对‘道’的态度,亲近‘道’必归于有,亲之说明有刻意求‘道’的念头,会执着于‘道’,变成有为;而疏远‘道’又容易落入顽空之中,认为没有‘道’的存在。
觉得‘道’对自己有利,就容易生气贪念欲望;如果觉得‘道’对自己有害,又会弃道而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