拖拉机的轰鸣声不断,国增驾驶着新买的拖拉机,在麦地里呼啸而过,一排排麦子,顺势倒下。
文信叼着烟卷,望着儿子开拖拉机的身影,不禁感叹,镰刀割麦子的时代,算是一去不复返了。这个社会,真是越来越好了,咱农民做梦也没想到,手中的镰刀,居然使不上劲了,一台拖拉机,竟然能解决这地里的一切。
当然,文信不会想到,以后的时代,还会越变越好,再过几年,村里不会再有人养牛,老牛拉车种地的时代,彻底终结,取而代之的,就是如今的拖拉机。再过几年,连拖拉机也开始销声匿迹,整个种地的过程,无需任何的人工,牲畜,拖拉机等。取而代之的,是大型联合收割机。
中国农村,在新世纪里,历经十几年的发展,从耕到种,再到收,已经完全实现机械化生产。
但文信没有活到那一天。
村里村外,一片繁忙景象,人们戴着草帽,开着拖拉机,收麦子的,拉麦子的,都忙得不亦乐乎。将麦子用收割机割完后,国增同样开着拖拉机,再拉上车兜,将一车车麦子,拉进打谷场,紧接着,再把麦子卸下,平摊到打谷场,进行晾晒。
炎热的夏季,半天的工夫,麦子就可以晒干,而后,则是压麦子,要用水泥做的石磨,装在拖拉机的后面,而后,国增又开着拖拉机,拉着石磨压麦子。
在拖拉机还未盛行的年代,压麦子,要靠老黄牛拉着石磨,在打谷场里转圈圈。现在,一台拖拉机转上几十圈,就可以快速完工。这不仅节省了人力,而且极大的提高了效率。
压完麦子后,众人又开始扬场,将麦粒和夹杂的土,麦皮等,纷纷扬在半空中,借助风力,将麦粒与土,麦皮等杂物,进行分离。一粒粒饱满的麦粒,纷纷落下,而后,逐渐堆积成一座小山,那些麦皮等杂物,则是飘在了一边。
再接着,用沙皮袋,将干净的麦粒,进行装袋,之后再拉回家中,入仓为终。
至于那些废弃的麦秆,则是在石磨的碾压下,变成了软软的干草,这些也不能浪费,它们被挑到一边,堆积成一个麦秸垛。平时,可以用于做饭烧火的干柴,或是在修缮房屋,盖房子的时候,掺在泥里,起到聚拢泥土的作用。
直到麦秸堆成垛,麦粒拉回家,打谷场里收拾干净,这收麦子的农活,算是忙完了。
十多年以后,这些收麦子的所有工序,全部终结。只需要一台,大型的农用联合收割机,驶过金黄的麦田,这收麦子的活,就全部干完了。
麦秆被大型联合收割机,锋利的刀片打碎,脱落在地里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至于麦穗,则是在机器的轰隆声中,麦粒与麦皮,自动脱离,泾渭分明。农民只需要坐在田间地头,静静等候。待到麦子全部割完后,联合收割机开到地头,农民只需要拿出沙皮袋,对准收割机的仓门滑梯,而后,干净的麦粒,涌入沙皮袋。
当老一辈的人,看到这一幕的时候,无不感叹:咱年轻的时候,就是拿着镰刀割麦子,如今这机械化的时代,想都不敢想。
夏日炎炎,田间地头的人,各个都忙得大汗淋漓,热火朝天。文信,国增,秀峦,都在争分夺秒的收麦子,因为这夏天的雨,会随时来临,老话说的好,孩子的脸,六月的天,说变就变,不赶在下雨前,把麦子收回家中,人们的定心丸就吃不了。
春兰嫌这打谷场上,又晒又热,便悄无声息的,躲在一旁的树下,跟着刘旭,刘靖,两个孩子,坐在一起乘凉。
只有文信,国增,秀峦,三人分工明确,扬场的,堆麦秸垛的,谁也没指着谁多干点,谁也没想过,自己少干点,都争先恐后的干活,抢收麦子。
地里,打谷场里,到处都在忙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