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日辰时三刻,东篱堂前的青砖被日头晒得发烫。
贾悦跪坐在蒲团上,脊背挺得笔直,《女诫》的经文在舌尖滚过第三十七遍时,后颈的汗珠顺着衣领滑进锁骨,将月白纱裙洇出一片深痕。
"五姑娘这腰板倒比石狮子还硬。"廊下守着的婆子嗑着瓜子,声音像碎瓷片儿似的扎过来,"邢夫人说了,若背错一句,便加跪一个时辰。"
贾悦垂眸盯着青砖缝隙里的几株野菊,喉间泛起苦涩。
她早该想到,王熙凤前日在荣禧堂吃了瘪,邢夫人这根"老炮仗"怎会按捺得住?
昨日午后,周瑞家的捧着邢夫人的帖子来,说她在园子里冲撞了大房的体面,要罚跪三日《女诫》——体面?
不过是她前日替贾母查账时,发现大房挪用了春祭的银子,断了某些人的财路罢了。
"姑娘,喝点水。"
熟悉的软语从院门外传来。
贾悦抬眼,正见尤二姐提着青瓷壶往门里闯,鬓边的珍珠坠子被风掀得乱颤。
守在门口的粗使丫头横着膀子拦住她:"尤姨娘,邢夫人吩咐了,除了送膳食的,谁也不许近东篱堂。"
尤二姐的指尖攥得发白,青瓷壶在掌心烫出红印。
她望着贾悦额角的汗,咬了咬唇,忽然将壶塞到丫头怀里:"这是我新熬的薄荷茶,你替我呈给五姑娘。"那丫头掀开壶盖闻了闻,见是清清爽爽的茶香,这才松了手。
贾悦接过茶盏时,触到壶底压着的帕子——尤二姐的绣工,帕角绣着朵并蒂莲。
她垂眸抿茶,舌尖刚触到茶水,便尝到帕子上浸的薄荷膏,凉丝丝的直窜后颈。
再抬头时,尤二姐已被丫头"请"出了院门,只留个青衫侧影在朱漆门外晃了晃。
日头移到正顶时,穿堂风忽然裹着墨香卷进东篱堂。
贾悦抬眼,正见沈墨抱着一摞书跨进门槛,月白直裰的下摆还沾着秋露。
他朝守着的婆子作了个揖:"我受老太太之命,给五姑娘送《列女传》来。"
婆子见是贾母跟前挂了号的沈公子,忙不迭让开。
沈墨走到贾悦跟前,弯腰递书时,一枚清凉的药丸顺着指缝滑进她掌心。
他的声音压得极低:"薄荷、甘草、冰片,含半刻就能缓喉燥。"
贾悦捏着药丸,抬头正撞进他眼底的关切。
那目光像春溪浸着月光,晃得她心头一跳。
前日在沁芳闸,他也是这样站在桃树下,说要替她抄《女则》解闷——那时她只当是书生的善意,如今才知,他原是早把她的难处看在眼里。
"沈公子请回吧。"婆子催了一句。
沈墨又朝贾悦颔了颔首,转身时衣摆扫过她膝头,带起一阵风,将她膝上的《女诫》翻到新页,恰好是"夫者,妻之天也"那章。
贾悦望着那行字,将药丸含进嘴里,凉意顺着喉管漫开,倒比方才的薄荷茶更沁人心脾。
第二日夜里,东篱堂的烛火忽明忽暗。
贾悦蜷在蒲团上,故意将咳嗽压得又急又重,一下接一下撞着雕花木窗。
守夜的婆子在廊下打盹,鼾声混着秋虫叫。
她摸出袖中沈墨给的药丸,含了半颗,余下的碾碎掺进茶盏——这咳嗽,原是要做给人看的。
"咳咳......"她扶着案几起身,茶盏"当啷"坠地,瓷片儿溅到婆子脚边。
那婆子惊得跳起来,举着灯笼照过来,正见贾悦倚着柱子,额角的汗把鬓发粘成绺,嘴唇白得像浸了水的纸。
"快去回邢夫人!"婆子慌了神,"五姑娘怕是要......"
"不必。"贾悦扯出个虚弱的笑,"劳你去回老太太吧......我......我疼得紧......"
寅时三刻,贾母身边的周嬷嬷带着小丫头撞开了东篱堂的门。
她摸着贾悦滚烫的额头,眉头皱成个结:"这哪是跪诵《女诫》?
分明是要把人往死里磋磨!"转身便命小丫头去叫张太医,又对发愣的婆子道:"还不快把五姑娘扶回缀锦阁?
邢夫人那边......"她顿了顿,"老奴自会回老太太。"